「天地君親師」曾經在大家心目中擁有一定地位的「教師」,如今在某種程度上,淪為一味符合學生與家長要求的「服務業」,就跟餐飲店一樣必須符合顧客口味。

或許是為了維持社會所期待的高行為道德標準,一遇到家長或同學申述就趨之若騖深怕得罪,甚至要求基層教師做出道歉回應,就像那年林老師的遭遇,即使只是教學上磨合期的適應問題。

可憐的是站在講台上辛勤揮汗的第一線教師,教育局的長官遇到申訴,害怕得罪家長、學生,更怕應付不了自以為有議員當靠山的蠻橫父母,過於盲目寵愛不曾懷疑孩子避重就輕的說法,搞得教務處必須在制式表格裡以公文的繁瑣格式回函家長,弄得教師信心全失還得應付校長主任關愛的眼神。

一般的公司企業有顧客投訴專線,若有員工服務不周,電話投訴之後針對問題的解決都有明確的具體方針,比如:哪個零件容易脫落、哪些地區服務據點不足,都是很實質明確的問題,但對於教學方法、班級氣氛營造這類難以具體呈現的實務,除非在課堂上錄音攝影。

回想剛出來教書的那一年,曾被家長說:「我的孩子上課聽不懂,可不可以請老師放慢教學速度?」

        她不改仗義執言的個性,直接回答家長說:「回家不複習,上課又分心,別的同學都可以吸收講義內容,憑甚麼為了一個學生放慢進度。」如果倒楣遇到喜歡打申訴專線到教育局抱怨的學生或家長,反正申訴不用錢閒閒也沒事,甚至媒體會配合跟著起舞,而電視機前的民眾也愛看師生衝突的戲碼,來個老師丟學生粉筆或者甩書在學生身上,最好有手機拍到出手的畫面,才不管老師是出自於愛之深則之切,社會的眼光只會投注在指責教師的不是,不符合高行為標準就被用放大鏡指責,當然這也關係著整個教育體制與社會觀感,通常只要求老師檢討,沒有人(媒體)會探究家長或學生是否無理地怪東扯西。至於媒體的焦點自然是有衝突的才聳動,比如大律師上酒家、醫生包二奶,正義的化身出入是非之地、仁心仁術卻管不住老二才有爆點。

        許多老師總背負著教師是神聖行業的教條,一有學生否定教學方法就只能悶著頭一味檢討自己,若再配合學校高層不明究理的關愛眼神,看到教育局的來函公文就一副官腔,實則毫無招架之力,除了硬擠出一些符合上層口味的所謂改進報告之外,對於被申訴的基層教師,表面說好聽是檢討改進,骨子裡根本是「屈打成招」的文字暴力,家長學生有申訴的管道,教師卻沒有反擊的制度,雖然有「教師會」能提供一點幫助,但別忘記教師會成員本身也是身不由己的校內教師啊。

學生當然有申訴的權利,老師也有教學改進的空間,如果遇到開學沒多久,學生還不知道如何與老師建立溝通管道,少數自以為是的學生當然不清楚打電話申訴的舉動會造成教育體制與校方之間多大的困擾。接受申訴的單位所持的態度向來是有人寫信來我們就轉達,讓校方去傷腦筋寫公文應付,官僚體式下以「照程序走」為名,人為刀俎,教師必須懂得維護自身權利。

而老師只能在課堂上公開說明安撫學生,講難聽一點敵暗我明(對申訴者的身份保密),以維護學生權利的堂皇理由之下,為了不想再挨學生的悶棍造成校方困擾,老師只得卑躬屈膝和顏悅色依照學生想要的方式上課,教學自主權然無存,為了五斗米繼續折腰吧。

 

 

隔天的第一堂課開始,她居然難以拿捏以往嚴肅不失輕鬆的從容教學尺度,一進教室便板起臉孔,從頭到尾幾乎只注意著學生的秩序,不要讓學生有一絲的聒噪,甚至連讓學生站起來跟別的同學借個東西都不准,當然課堂上的內容依舊進行著,只是學生會忽然覺得莊老師今天怎麼了,搞得整堂課安靜無聲死氣沉沉,學生們只能眼睛直定定的看著黑板動手抄寫,學生上起課來很乏味,而她也矯枉過正異常疲累。

擔心無法完全掌控學生,擔心又出什麼狀況,不時把視線望向窗外擔心校長或主任不定時巡堂的壓迫視線,心頭沈重的壓力負擔遠勝於教學上的疲憊,就為了期待下次長官巡堂時能呈現秩序良好的一面。

為了呈現表面上完美的課堂授課情況,她只好側重在秩序的管理,不停地要求學生不要打瞌睡,即便同學之間開口要借個東西,或討論個問題,都加以制止,更遑論任何低頭偷玩手機的狀況,以致上課的節奏斷斷續續,轉過身寫個黑板幾行字,便又趕緊回過頭看同學有沒有離開位置。有時她不禁懷疑這是學校,不是少年管訓班。

上午連續滿堂的四堂課像是四場小型的演講,身體站著的同時又必須拿起粉筆在黑板上書寫,動粉筆的同時嘴巴也不能閒著,必須同時講解涵義,偶爾遇到學生浮躁的時候,還要大聲叫嚷「安靜」制止。

喉嚨沙啞的結束四堂課之後,中午累得吃不下午餐,累癱在桌上一點也不想動,而腦海卻直困擾著,若真的被打乙等,那怎麼辦?

只能認栽嗎?

她也曾試著跟科召集人討論過,但召集人要她「做好本分內事不用想太多」,仍無法解決她心中的恐懼。從召集人的口中聽到有風聲說之前有個新聞事件是某國中學生在課堂上用手機拍下幾個同學在位置上站起來說話,而老師也在場卻置之不理的畫面。也許校長也怕出包,怕記者找上門焦頭爛耳應接不暇,為了保護好校長的位置,對於老師的高壓要求是必要的。

        媒體喜歡擴大老師的負面消息總是報憂不報喜抹煞老師背後的付出,十倍的努力不見得能被看見,一個小小的出錯卻被用放大鏡檢視,或許是因為報導正面消息沒有收視率吧,就算大家心裡都很清楚,給老師更多的支持力量,讓社會與家長給老師更多的信任,都比推行十二年國教來得有意義。

大家只記得老師有寒暑假,但很少人知道老師下了班回家,還有接不完的家長電話,一堆還沒有改的作業,編不完的講義跟考卷,下了班還是惦記學生層出不窮的各式問題。

有時候,她怨歎為什麼沒認識一些立委議員當靠山,她環顧整個辦公室,只能說,有能力讓事情改觀的人,不會出現在這裡。

 

 

        後來,她查出拍照的同學,這位同學說那是快下課前的兩分鐘隨手拍的,當時莊老師正對著黑板書寫,幾位心浮氣躁的同學見老師轉身不注意就站起來左顧右盼喧嘩。

        同學事後向她懺悔隨手上傳臉書照片造成校長的誤會。莊老師向林主任解釋了這張照片的斷章取義,希望林主任替他向校長轉達與澄清。

        一開始莊老師檢討自己在教學可能的缺失,後來她才明白即使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學校,也會有鬥爭。因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鬥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簡敬洲的字話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