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字體為林主任年輕時的第一人稱自述)

 

    學校日之後,我繼續維持上課一貫的步調,偶爾搭配一點調侃幽默,讓上課的氣氛更融洽,避免死氣沉沉,讓同學一看到課表上有數學課精神就來了。

    經過了快兩個月的相處,我摸清了每個學生的個性,也知道要用什麼方式激勵同學,快下課之前穿插一點玩笑促進同學對數學課的喜愛,我看到身材壯碩的吳浩禹,說:「大家都知道法拉利跑車時速從零加速到一百只要四秒,現在我跟各位講,吳浩禹有個法寶……,更厲害,從零到一百只要一秒!」

    同學紛紛望向不知所措的吳浩禹。

    「從零到一百只要一秒的……,那就是吳浩禹站在體重計上。他一站上去體重計的指針瞬間一拉……」

    同學笑到拍桌按讚。

    「零到一百只要四秒的是法拉利,只要一秒的是吳浩禹的體重計。還有押韻耶!」張耀迪快笑死了。

    這個年紀的學生老喜歡在下課時間拿個鏡子猛照,髮蠟在手猛抓造型,不外乎刺蝟頭,或像頭獅。

    「老師,你不要抓頭髮?」下課時間,髮蠟的香味隱約透了出來。

    我搖搖頭沒興趣。

    可是,張耀迪還是硬爐要引起認同,我只好:「好吧,老師老實跟你說……」

    張耀迪忽然表情專注準備細聽老師的開示。

    「等你長得像老師一樣帥的時候……,就不需要抓頭髮了。」

    張耀迪知道被耍了哈哈大笑,「切耶……,老師喔。」

    除了開玩笑,講解正規數學課程之餘,繼上次鯰魚效應,同學最喜歡我在課堂上點綴一些人生觀。

    應同學要求下課前十分鐘,「各位同學……」吳浩禹學起綜藝節目介紹特別來賓的口吻,「我們都知道,數學老師跟別的老師不一樣,我很幸運請老師再次勉勵我們……,謝謝。」

    同學紛紛報以熱烈掌聲。

    我輕輕喉嚨,「老師希望能帶給各位的不只是課堂上的數學內容,以後你們會發現,真正影響你一輩子的不是公式解題技巧,讓你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在台上講過的,一些面對事情的「即時反應」、「創意發想」、「正面人生觀」。」語重心長。

    台下專心靜默。

    我繼續:有一位大師級的鋼琴演奏家「John Cage約翰‧凱奇(1912-1992)」,他有一部很有名的作品《4分33秒》(1952 )。

每當要彈奏這首曲子,鋼琴演奏者會走向台上鋼琴,接著優雅不動聲色輕啟琴蓋,文風不動在琴鍵前坐了四分三十三秒鐘,不彈任何音符,中間只是在規定的時刻打開和關上鋼琴的琴蓋來表示三個樂段的劃分,每個人脫口而出的疑惑填充了空白的演出,沒有任何節奏、旋律、和聲。有別於一般眾人的有聲期待,演奏的是主題是「靜」。

而觀眾所能聆聽的音樂,即是音樂廳內外現場的細微稀疏雜聲,大師認為這些都可以是音樂的組成部分,是這首曲子所要表達的藝術聲音。

這首樂曲的主旨呈現一種非樂音的寂靜時空,讓聽眾注意周圍發生的偶然聲響,也許是一聲咳嗽,或觀眾移動腳底的聲音,或是自己的耳鳴。他的目的在於傾聽內心的聲音,甚至希望把音樂從音符中解放出來(因已不需要樂器,才能解脫)。同理,也可以套用在「把創意從循規蹈矩的傳統窠臼解放出來」。

我問各位,為什麼這一首會很有名?為什麼能被後人所稱頌?

有兩個原因:

一、引人爭議創造話題。

演奏者上台、打開鋼琴坐定後,按下馬錶等待四分三十三之後,一個音也沒彈,從容不迫下臺一鞠躬,台下的人傻眼。當然一開始觀眾會很納悶不解,因為在刻板的印象裡,有聲音才是音樂。大師很成功利用爭議引人注目。

二、極具「無聲」創意。

約翰凱吉認為只要能引起現場觀眾情緒反應的就是音樂,引起全場譁然與掌聲的「四分三十三秒」更是群眾音樂。(可上網搜尋「四分三十三秒」)

一開始短暫的「爭議」,到後來會被大家慢慢認同為「創意」。

表面上靜默的樂曲,可以創新解讀為「傾聽內心的聲音,演奏出毫無音符的音樂」。

所以,我希望同學在合法的範圍內勇於嘗試跳脫刻板,不要怕爭議。

之後的每位演奏家只要彈到這首「曲子」,一定全場靜默,空白無聲過了四分三十三秒之後結束樂曲,指揮微微點頭示意,接著台下響起如雷掌聲。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演奏樂章的其實並不是台上的人,反而是所有齊聚一堂的觀眾才是這首樂章的演奏者,就像現在大家在聽我講話這樣,現場的各位一定都具有豐富的創造力,不要埋沒自己。

   四分三十三秒在國外堪稱前衛的音樂饗宴,帶來顛覆性的思考,讓約翰凱吉在西方音樂史上已具有無前例的特殊地位(成功創造話題),被認為是第一個完全解脫於意象聲音的音樂家。

但在台灣,一定有人不欣賞這種「無聲創意」,講好聽是提供的一個自由想像的空間,根本坐在那裡騙錢。而我要強調,這就是藝術主觀的個人差距。有時候,創舉不一定能帶來即時的掌聲,但一定可以影響共鳴懂得欣賞的人。

一定有人會說,這首無聲曲之所以能發揚光大,大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大師級」的頭銜(如果一個街頭藝人這樣搞,沒人會理)。曾經有人開玩笑說,大師是因為想不出該演奏什麼才出此奇招,只因他是大師,即使只是靜靜坐在鋼琴前不動也能帶來動人的音符,現場觀眾還歡聲雷動。這就是一種創意的淋漓盡致。

大師的光環可以讓人願意花1.99美元從手機下載毫無聲音的四分三十三秒。如果有人傻傻不知道,聽了沒聲音還以為是不是載錯首了。

   所以,努力創造你個人的光環,創造話題價值。

   談到創造價值與個人行銷,我舉一位偉大的義大利製琴大師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為例,他一生大概做了1100把大、小提琴,如今傳世的有700把。其中最有名的是1713年的一把血紅色的小提琴「Gibson」。現在這把價值500萬美元的小提琴歸由名家約夏貝爾(Joshua Bell)收藏。約夏貝爾是當今最頂尖的小提琴手,一年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奏200場,票價100美元起跳,一票難求。當然買票聽音樂會不只要欣賞約夏貝爾的琴藝,更想一睹Gibson的血紅風采與天籟之音。

 2007年華盛頓郵報請約夏貝爾做一個有趣的實驗,讓約夏貝爾喬裝成街頭藝人在華盛頓的地鐵站街頭賣藝。約夏貝爾用天價名琴Gibson在地鐵站拉了六首巴哈最著名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賣力演出45分鐘,結果經過的1097人中,只有27個人打賞,總共才收入32塊1毛7分。名琴、名家、名曲的黃金組合,如果只是擺在平凡的地點,價值也跟著低微。

   因此,創造話題增加能見度,與個人行銷、環境營造的重要,可見一斑。

   談到行銷,梵谷因為不懂得自我行銷,一生只賣過一張畫,令人辛酸的是過世之後人才紅起來,享受不到榮華富貴。有人說:「天才其實是九十九分的行銷,一分的努力」。

   就好比LV名牌包的價值是由活動宣傳、明星代言、華麗門面等等砸重金所營造出來的品牌價值,即使包包本身只是帆布皮質佐以精細車工。營造出無須解釋多數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手上提了多少「價格」,讓花錢買包的人一點都不冤枉,因為這個社會普遍存在透過包包標籤對方的「存在感」,透過本身的行頭定義別人投射過來的「眼光等級」。

 

    台下同學都大致能體會話中含意,並熱烈鼓掌。

    只是他們都不知道,在林老師振奮人心的同時,一份家長投訴的公文成了這一連串改變的導火線。

 

    兩個禮拜後。

    我收到一份103班的家長投訴而必須啟用「入班觀察」程序的公文。

    怎麼可能,會不會是有什麼誤會?這是我第一時間的反應,畢竟不是初出茅廬毫無教學經驗的菜鳥,教書九年第一次接到投訴,這位家長完全沒和我溝通就直接跑校長室。

    「到底是誰的家長去亂講(林)老師的壞話?」吳浩禹從我口中得知最近校方會安排觀課人員進入班內查看上課狀況。

    「對啊,明明老師的教法我們都可以接受,為什麼有人會質疑?」黃瑋斌同仇敵愾。

    「一定是成績不好的同學,自己不唸書怪老師不會教。」張耀迪也不爽了。

    「成績好,了不起喔。」有個同學反嗆。

    「我不是這個意思。」張耀迪雙手一攤,「反正現在老師被告了,接來會有其他老師坐在後面看我們上課。」

    「靠!到底是誰去當抓耙仔窩裡反。」另一個同學也義憤填膺。

    我趕緊跳出來滅火,「好啦,現在不是當偵探的時候,趕快準備段考吧。」

    「老師,入班觀察看我們上課有什麼作用?」

    「被觀察的是我。」我搖頭。

    「你們看,害老師被其他人盯。」這個年紀的孩子很講義氣。

    「老師,你上課那麼認真扎實,還需要被糾正嗎?」黃瑋斌緊著眉頭。

    我很想跟學生說,大人的世界,有時候不是你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但這樣話一出,容易被血氣方剛的同學曲解。

    我只是安撫大家:「沒關係啦,教學相長,觀察一節課倒也無妨。」

    後來,我才知道這是一種「手段」,佞臣安排(昏君配合)職務調動的前奏曲,也改變了我往後的生涯規劃。

    那一年的七月和十二月發了兩件對我而言的大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簡敬洲的字話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